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下午,bwin必赢“风云英华”学术讲座第二十六期邀请了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聂绩教授。聂绩教授的研究工作是围绕大气对流和湿过程展开,主要包括极端降水、季风、热带动力学等。此次报告的题目为《Dry and moist dynamics shape regional pattern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sensitivity》。
聂绩教授从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法、分析结果、总结和讨论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这次报告。极端降水是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气候模式的发展为极端降雨的气候预测带来了大量的模拟结果,但是对其动力的理解却进展缓慢。全球暖化下,大气中水汽增加的区域分布较为均匀(~7%/K),然而极端降雨的气候响应却有着显著的区域特征(从热带太平洋的30%/K到副热带的-15%/K)。大量的研究表明是动力(极端降水的垂直速度)的响应导致了显著的区域特征,但是一直未能进一步解释为何导致了垂直速度响应的差别,成为了长期困扰此研究领域的难题。
聂教授提出了在极端降水气候响应和(平均)热力学量的气候响应需建立联系,而研究的重点则在解释垂直运动的变化。将QG方程进行干-湿过程的分解,将转换为降雨P,从而提出潜热反馈因子。基本独立于干动力,主要取决于局地环境因素。干-湿动力过程的分解为理解极端降水过程及其气候响应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聂绩教授接着从气候态和气候响应两个方面介绍了分析结果。从潜热反馈的简单模型,简化近似后最终得到的公式,分离了干湿动力过程,建立潜热反馈与热力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水汽的地理分布差别是导致差别的主要原因。同时,静力稳定度的增加可以抑制极端降水,水汽的增加增强了极端降水的可能。最后,聂绩教授进行了非常精炼的总结:利用准地转的干-湿动力分解是理解极端降水的有效思路。干-湿动力作用共同塑造了极端降水气候响应的区域特征。在湿动力部分,建立了潜热反馈的简单模型,其描述了潜热反馈与水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阐明了全球增暖下静力稳定度与水汽的变化如何改变极端降水的潜热反馈。在干动力部分,诊断发现造成极端降雨的大尺度强迫在中低纬度显著减弱,在中高纬度增强。
聂绩教授的精彩报告得到了公司师生的热烈响应,在线上学院师生积极提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