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下午,bwin必赢开展了第三十三期“风云英华”线上学术讲座。讲座邀请了来自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的薛丽坤教授,薛丽坤老师作了题为《大气氮氧化物及其环境影响》的学术报告。
氮氧化物是重要的大气成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大气PM2.5和臭氧污染均与氮氧化合物有着复杂的联系,氮氧化物既是二者的前体物又能参与二者相关的化学反应。因此,研究大气氮氧化物的生成、转化机理,对治理我国空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大气氮氧化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薛丽坤老师首先从宏观角度,给大家介绍了含氮化合物在大气化学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从化学反应链的角度,介绍了氮氧化物作为前体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臭氧、二次有机气溶胶,硝酸盐等重要大气成分的反应途径。接着,薛丽坤老师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介绍了有关硝酸盐(NO3-)生成机理、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来源、含氯氮氧化物(ClNO2)的观测机理和亚硝酸(HONO)船排放的相关研究。
基于观测数据和箱体模型(OBM)的研究,薛丽坤老师指出大气中白天的硝酸盐生成主要受气态HNO3的分配影响,而夜间硝酸盐生成主要受N2O5影响。通过OBM的模拟得到,我国华北地区属于富氨地区(NH3-rich),因而硝酸盐的生成对NO2的浓度较敏感。薛老师指出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对温度十分敏感,即低温条件下稳定,故而可以在对流层中上层区域传输,扮演大气中氮氧化物(NOx)“运输机”的角色。并计算了前体物对PAN的贡献,指出仅有含CH3CHO等自由基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才能生成PAN。
氯自由基是大气化学的前沿焦点。Cl自由基可以氧化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推进大气自由基循环,从而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薛老师指出当前大气化学反应机理通常没有考虑Cl自由基与VOC的反应,从而可能低估大气氧化能力。最后,薛丽坤老师强调到大中HONO的日间来源及其对大气氧化能力的影响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了他所在团队开展的基于船载观测实验得到的船舶排放HONO的相关研究。
薛丽坤教授的精彩报告得到了外校学者和公司师生的热烈响应,在线上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