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下午,bwin必赢王海鲲教授应邀作了“风云英华”学术讲座第五十四期报告。本次线上报告题目为《我国碳减排的协同环境健康效益》。
王海鲲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的影响与应对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PNAS, 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且多次入选研究亮点,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曾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获得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日益显著,各国在巴黎协定中达成一致气候目标。我国作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多年来持续努力减缓碳排放。而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来源相似、紧密相连,气候减排措施也会对大气污染排放及公众健康产生影响。报告伊始,王海鲲教授从全球到区域,层层推进地引入了气候政策的大气环境协同效应的概念及其重要研究意义。气候变化减缓措施可能协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并带来环境健康协同效应。全面开展气候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增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王海鲲老师简单介绍了其团队关于我国碳排放特征与趋势的研究工作。基于对我国过去近二十年的碳排放总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王老师指出,经济因素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因素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王老师也介绍了由研究团队开发的中国城市分经济部门的碳排放清单数据库,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碳排放演变特征。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大城市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超大和特大城市碳排放增速缓慢,甚至有些城市开始降低。继而,王老师介绍到,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拓展与应用,预测发现中国整体碳排放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提前达峰。
由该结论,王老师引出了团队近期发表的关于“我国碳排放提前达峰的环境健康效益”的研究,该工作目前已入选了《自然通讯》期刊“气候变化影响”亮点研究。王老师介绍了该项研究中融合政策情景分析、空气质量模拟、健康风险模型、成本效益分析等交叉学科方法与数据的方法框架,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政策强度的双维度考量。在研究结果部分,报告提出了气候政策越严格健康协同效益越大,并且气候政策的长期协同效益更加明显的发现。王海鲲老师进一步指出,研究发现在2050年前,仅依靠气候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以实现“美丽中国”的空气质量目标,也难以抵消老龄化趋势导致的PM2.5相关死亡的上升,我国仍需持续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有效保护公众健康。
王海鲲老师的报告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大气环境和公共健康多学科交叉角度,探讨了我国碳排放特征与演变、碳减排行动的环境健康协同效应等系列科学问题,引起了线上近百名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在近一小时的报告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员工们也踊跃提问,现场响应热烈。
图1 我国实施气候政策带来的PM2.5相关健康协同收益
(a和b分别是2030年REF-RCP2.6(即维持2015年政策水平与2℃情景之差)、RCP2.6-RCP1.9(即2℃情景与1.5℃情景之差),c和d分别是在2050年的对应差值)